('
“嗯,好。”小轻归明显比往日乖了点,温南新劝哄了几句后便换了鞋迈着小步子,噔噔噔跑回房去休息。
温南新安顿好小轻归后,转身出门朝学校方向走去,没再骑车。
估摸着等他慢悠悠地走到轻归的学校门口,也正好到了下午老师通知的开家长会时间。
江来中学
出了古巷口,沿着河畔的雨廊一直向前,黛瓦终止处,下个拐角就是江塘小学。
旧时的江塘,经济发展并没有多好,教育资源也并没有优质到可以有多种选择供镇上的孩子们选择。
江塘小学冠以镇名,是江塘镇最早的一所学校,也是很长时间里唯一的一所学校。那时江塘镇的孩子大多都在接受完六年小学教育之后,被父母举全家之力送往江城读书。
温南新初来江城的前三年,因为年纪尚且还小,就暂未上学。
但温家父母双双作为知识教育的高阶人才,深知教育的重要性。
虽然已经过去很多年,可温南新记忆中还是依旧能回忆起,在他拜师的那一天,在父母狠下心离开江塘的那一天,在师傅牢牢制止住他的那一天,千万言语顺风入耳的其一,就是他的教育,他的未来。
父母创业的最初几年,在外如何辛苦他未曾亲眼得见,可白手起家的艰难懂事之后的他却已了然。
随着父母每年邮寄回来的金钱数额越来越大,次数越来越频繁,温南新也顺利过上了更好的生活。
父母是疼他入骨的,这点温南新从小就深知。
在温南新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一向宁静的江塘镇突然出现一批自称建筑公司的人,说是要帮助江塘镇修盖一所初高中相结合的学校。而授意人,正是温家父母。
当时这件事在江塘镇引起不小轰动,知晓此时的城师傅借着前来动工的公司负责人的电话联系了南新父母,电话那头的肯定回複让常年平静的城师傅红了眼。
盖筑这所学校,是南新父母送给温南新的礼物,也是送给江塘镇的礼物。
从想法初步形成到最终签订建筑公司,这之间不知花费了南新父母多少心思、多少财物,包括和当地负责人不断的沟通相关申报条件、构建事宜。
可这些温南新并不知情,他只知道在修筑工人开始动工的第一天,师傅同他在厅堂内讲了好久的要好好学习。
那时的温南新正是最调皮的时候,可对着红了眼眶,说话难能一见地有些语无伦次的师傅,还是把字字句句的珍重嘱托深深刻在了心里。
毕竟是江塘镇教育资源的一大前进,同着建筑公司的周全规划,在江塘镇各方面的全力配合下,六年级正式毕业的温南新和同年级的一批次学生,成功进入了名为江来中学的江塘镇第一所初高中学上学。
江来,将来,江塘镇未来可期的以后。
幸而真的未曾辜负这倾注了所有江塘百姓期盼的名字,这些年学校升学率呈现着愈发漂亮的上升轨迹,一批批的高三学子被送往全国各地接受高等教育,其中知名大学并不在少数。
江来渐渐産生了名校效应,吸引着周边小镇的百姓送来自家的孩子接受教育,为了将教育资源统一起来,学校建成的第二年,江塘小学也一并在温家夫妇的支持下合并进了江来中学。
温南新从未在学业上让父母失望半分,自进入学校开始学习那日起,即使幼时的南新再调皮爱玩,课业却未曾落下半分。始终占据榜首的温南新顺风顺水地度过了他前三年的中学时光,却在升学考试那日跌出了榜单。
传来父母发生意外的那日,不仅是南新十五周岁的束发之礼,也是高中升学考试的前一天。
得知噩耗后的温南新无法接受,一个人抛下身后衆人,寻了条小路,顺着出镇前往江城机场的方向跑了好久,最终筋疲力尽跪倒在冰凉石砖上哭了整夜,等城师傅带着镇中邻里街坊找到他时,人已经晕厥过去。
温南新的名字,在一场突如其来的噩耗的沖击下,摔出了江来中学的公告栏。
他在苦痛深海中放任沉沦,最终因师傅赔上一条左腿而幡然醒悟,期间的挣扎折磨温南新不再想忆起,他与江来中学的渊源太深,深究起来又会是满身伤痕。
但他没有愧对父母和师傅的教导期望,两年前在江来中学的校门前拉起的鲜豔条幅,至今仍被他压在箱底的宁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都是最好的证明。
熟悉的铃声陡然在耳畔响起,惊得思绪从回忆中抽离。
温南新站在江来中学的校门口,缓缓舒了口气,将心里的那股窒息压抑深深压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