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三条支流,分别代表我的亲情、友情、爱情。
代表亲情的那条支流,已经断流了,旁边的礁石上,杂草枯萎。
代表友情的那条支流,水流湍急,杂草横生。
代表爱情的那条支流,水流湍急,不止杂草横生,竟开出了花朵。
“看看这长势,草都能长开花。”
祖师爷回头沖我笑道:“我还以为你不喜欢姑娘呢。”
我叹了口气,对祖师爷说道:“这可能是您最后一次见我了。”
祖师爷:“嗯?为什麽,你要成仙了?”
我说,我可能是要变鬼了。
我又不是正统道教弟子,并且沾染了很多因果,我死后别说成仙,只要别遭到审判,能顺利投胎就不错了。
“需要我给你算一卦吗?”祖师爷问道。
我摇摇头,表示不用了。
我这次去A市,九死一生,算卦没有意义。
如果算出来我会死,只是增添内心的压力,如果算出来我会活,可在九死一生的局面里,答案会让我盲目乐观,而且答案并非是不会改变。
算卦的意义在于解惑,可此时我并没有疑惑。
“你看过道德经没?”祖师爷突然又问我。
我点点头:“看过,但是我愚钝,很多东西领会不了。”
祖师爷又问:“第四章里面有句话,叫心不死则道不生,你知道这句话是什麽意思吗。”
我想了想,回答道:“人在追求大道的过程中,应该远离杂念、执着、贪欲,才能与道相通,获得啓示和智慧。”
祖师爷意味深长道:“其实你很有天赋,你曾经不费吹灰之力,超度过两只百年前的怨鬼,我想就算是一些修了一辈子道的人,也未必能做到。”
“为什麽,因为你领悟了道的顺其自然,你将自已也纳入了大道的一环之中,将生死置之度外。”
“可是,你内心仍然有着许多执着,这些执着,让你始终脱离不了小道,你不觉得,这很可惜吗?”
第603章 大道和小道
道的终极是大道。
而人修道的终极是寻求成仙。
如果成仙即是大道,连公孙景都会为了一种执着,而放弃成仙。
我又算得了什麽?
更何况我没有公孙景的大爱和大义,我只有小爱和小义。
“心不死,则道不生。”
我喃喃念道:“我经历了这麽多,内心却还有执着,我认为这何尝不是一种顺其自然?我执着是顺其自然,心死也是顺其自然,既然都是顺其自然,我也并没有脱离道。”
“七情六欲是人类特有的欲望,如果大道认为七情六欲是不好的,它就不应该让人类有七情六欲,如果大道认为不应该有人类,那人类本身就不应该存在。”
“既然都在大道认可的範围之内,即便是小道,也有其存在的道理。”
“小道也是大道的一环,我又诞生于小道,如果脱离不了小道,我就坚守在这小道上面,何苦非要去寻求大道。”
祖师爷说道:“看来你看得很通透,你这个思维还是比较敏捷,那你在害怕什麽?”
我摇摇头:“小道始终有执着,我的确不甘心就这麽死了,但我如果真的改变不了结局,我也认命,因为我没有办法去改变大道给我的命运,我放弃了大道,怨不得天,也由不得人。”
我既然做不到心不死则道不生,该有这种结局,又能怎麽办。
祖师爷点点头:“你放弃了大道,这是你自已的选择,但小道也有其道理,不过你真的领悟了小道吗?”
既然祖师爷这麽问,我肯定是没有领悟。
于是我摇头:“请祖师爷赐教。”
祖师爷说道:“道德经以‘德经’在前,开篇第一章讲的就是小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厚礼。”
“老子说的上德是不会刻意作为的德,是因为本应如此,是按照道的规律来发生的,德是什麽?是世人追求道的过程中,心中形成的那个混沌的雏形,这个形态就叫做德,虽然人们没有达到‘道’的境界,但已经具备了道的混沌特征。”
说着,祖师爷给我举了一个例:“比如你觉得天空很美,但你说不清楚它为什麽美,因为天空的美不需要你来描述,它本身就很美,这就是上德。”
“可如果你非要来形容它,虽然经过你的描述,天空还是很美,但已经落了下德。”
“再比如庖丁解牛的故事,如果庖丁解牛的时候,刻意去想着每个步骤是否标準,那就落了下德,但当庖丁不去刻意回忆每个环节是否标準,落刀是否完美,而是一气呵成,行云流水将牛分解好,那就是上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