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拿来吧!”豫则已经习惯孝寅说他是狗来富了,有时候看到路边哪家店里没顾客,孝寅都会开玩笑说,你要不要积德行善,去坐一下?
“不,我读给你听。”
《狗》
作者:李孝寅
今天我走在路上
对面跑来一只狗
我看着狗
狗看着我
直到我们彼此擦肩而过
而我在站台上看着你
你却不看我
你不如狗
“好诗啊,你这麽有才华,我怕是望尘莫及了。”
“谁让你不努力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豫则不满地嘟囔了一句。
“你说什麽?”孝寅听到了,却还是笑着问他。
豫则提高音量:“明明还是少壮!”
“不知道哦,除非你证明给我看。”
“李孝寅同学,激将法在我这没用。”
“那什麽有用?”
“你不用使用任何策略,”豫则看着孝寅的眼睛,再一次深情告白,“我昨天爱你,今天爱你,明天也爱你。”
附录
2005年,赵善吾还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数据分析时,突发感想,化名“乘风”写了一篇一万多字的短小说,用第一人称讲述了一个故事,人物以高中时代的李信昶和另一位女同学为原型。李信昶当然采用了化名(小说中为李景扬),而且,为了掩藏自己的身份,赵善吾刻意在时间点和其他一些细节上做了更改(甚至把写作时间2005年都改成了六年后的2011年),如果和真实经历相比较,时间线会显得十分混乱,不细究也罢。而且小说在主题上进行了模糊处理,留下了很大的阐释空间,朦胧不清,难下定论,甚至叙述者本人最后的结局也被很多人误解为自杀未遂,可见行文的误导性有多强。尽管如此,我们仍能从他虚实掺半的叙述中看出他和李信昶之间友谊的轮廓,可以说,他的目的不是还原和记录事实,而是追问自己对往事完整的理解和感受。其实,即使赵善吾承认这是他自己写的,北中的学生们也难以相信,他们那个风风火火的数学老师会是这种短小说的作者,因为他本人给人的印象和小说叙述者表现出来的伤感文艺相去甚远。可惜的是,赵善吾到现在也不知道,他的好朋友李信昶,并没有什麽先天性心髒病,而明信片上铭刻于心的那句话,其实简化翻译自一位德国作家在希腊旅行时的日记。
为了尊重原作者赵善吾,小说不做任何便于《心跳》读者理解的改动。全部原文如下。
冰冻豔阳
乘风
到头来,人生只是几个小时的总和,其他时间都是漫长的等待。
(一)
如果我是一个挑剔的收藏家,只收集难忘的情绪和印象,如果我死后变成一个永恒的博物馆,长廊里有一幅画是郑也,她必定像眼前这样,穿一件亮黄色的雨衣,穿着雨衣却还撑着透明的雨伞,手扶着溅了泥点的行李箱,在红色电话亭边站着。夜色中细雨纷飞,她身后的便利店灯火通明,像一只五彩的膨化食品包装袋,一碰就会哗啦哗啦响。
郑也发着呆,眼睛直直地看着积水的路面,雨点在上面打出的圆圈红红绿绿,映出几米开外闪烁的广告牌。
我慢慢地把车开近,怕她听不见,遂探出车窗,喊了声“郑也”,她猛地擡起头,如同从睡梦中惊醒,嘴巴微张,仿佛我的脸变成了积水的路面。我说,这儿不能停车,你快点上来。
她轻轻点头,绕过车头,把箱子放在了后座,然后打开前门,伴随着一阵雨衣摩擦和收束雨伞的动作,重重地坐在副驾驶上,其实她很瘦,一直很瘦,整个人和五年前没有区别。
我说,你还好吧?最近怎麽样?
她靠在椅背上,望向窗外,简单说了自己的近况。比如工作地点是在某市墙体材料和散装水泥管理中心,那种听起来又熟悉又陌生却也没有兴趣细想的机构的名字,我只听了一遍发音就把字囫囵地打在了脑子里。
我说,挺好的,生活稳定。
郑也淡淡道,去你家说吧。见我没反应,又补充道,方便的话。
我说,方便,我一个人住。
地下车库几乎满了。照例为了停车绕好大一圈,郑也问,你没有固定车位吗?我边慢悠悠地转着方向盘边说,很可惜,没有,在我们小区租房就这样,先到先得。郑也哦了一声。我忍不住笑了。她反应过来,你又骗人呢吧乘风!我说,几年不见,你到底是进步了,生活经验越来越丰富。
到八楼的时候,电梯门打开,二楼的退休婆婆牵着她家的大白狗进来了,笑着对我打招呼。我说,毛毛又胖了。婆婆笑得更开心了,又对郑也摆手说,不要怕,不咬人。我才发现郑也已退到墙角,身体挺得笔直,擡着头一动不动,眼睛望着天花板,紧紧地握着行李箱杆。就在这会儿,十一楼到了,门打开,我跟郑也说,到了,出来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