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到这些,苏信源豁然开朗,立马去找山长请了假,準备回家散银子去了。
临走,苏信源还想拉着云见山一道,云见山不乐意掺和这些家事,拒绝了。
但怕苏信源被人坑了钱财,给苏家附近云家産业的管事去了信,帮着苏信源置産。
本来云见山不去,苏信源还有些失望,但看到云见山如此周全,考虑十分妥帖,心里对云见山的感激是止也止不住。
云见山不知这些,只叮嘱苏信源万事小心,好好与家里人说,尽管让云家管事帮忙,莫要自己漏财。
苏信源点点说:“多谢见山,信源告辞。”
“一路顺风。”
置産
夏日的云雾山, 清晨时分还弥漫着云雾。
苏信源脚步轻快,背影透着潇洒,阳光洒在他的脸上, 映照着少年朝气蓬勃的脸庞。
苏家离云雾书院有些距离, 苏信源在山下云家处租了匹马, 骑着马往家的方向而去。
这年头马金贵,附近也只有云家养马, 还不少, 凡是书院的学生,有要租用的,交些银钱就可以骑走。
苏信源家境贫寒,原是没机会也没钱学骑马的。
不过书院有骑术课, 好歹教会了他们骑马, 加之他平日休沐不回家, 秋昭、张全武等人去马场跑马时也会强硬带上他, 故他骑术还行,最起码一个人骑马赶路没啥问题。
马的速度快, 平日要走上一天的路程,哪怕苏信源骑得慢,不到午时就到了。
正值六月, 地里的庄稼需要除草的时候,苏家没啥人在家, 只一个看门的小丫头。
见苏信源回来, 小丫头有些意外, 怯生生的不说话。
苏信源记得这是家里排行十六的妹妹, 就问:“十六,家里人呢?”
苏家孩子多, 一大家子人在一起,孩子之间都叫排行,倒是不称呼名字了。
“都去地里干活去了。”
苏信源摸摸十六的头说:“去地里叫家里人回来吧。”
苏信源作为家里唯一的读书人,十六不敢反驳,也不敢多问,点点头就跑了。
见状,苏信源有些失落,因为他的特殊待遇,无论是哥哥姐姐还是弟弟妹妹,相处起来都十分尴尬。
擡头看了看破败不堪的苏家,苏信源十分惆怅,他怕是要辜负爷爷的苦心了。
比起举全家之力供他一个,还不如多供几个,反正现在他有能力回报家里了。
苏信源在苏家,只觉窒息,所有人都指望你,指望你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没有人能够体会他的痛苦,体会那种负担他人命运的沉重压力。
仿佛他不努力,荒废的不只是自己的人生,还是身后一大堆人,他仿佛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为苏家上下三十多口人而活。
如今,这样的日子就要结束了。
苏信源知道,叔伯抵御不了他的条件,唯一的反对者就是爷爷。
爷爷清楚,读书需要天赋,苏信源的天赋,就非常好,而苏家其他人的天赋,就不好说了。
但苏信源这人活得明白,并不是读书一定要科举。
若无天分,识了字,随便找找个活计,也比地里刨食强十倍百倍,若是有些本钱和头脑,开个铺子日子更滋润了。
苏信源他不是忘恩负义,他只是不想背负别人全部的命运。
很快,十六带着苏家人回来了,苏信源看了看,人不齐,不过苏爷爷和叔伯都在,那就够了。
苏家人口多,最上面的苏爷爷和苏奶奶,两人生了四子二女,苏信源的爹排第二,故苏信源有两个叔叔一个大伯加两个姑姑,两个姑姑都已嫁人,这里就不提了。
苏家四兄弟,每人都生了好几个子女,加在一起二十多个,在这二十多个孩子里,苏信源排第三,上面还有两个哥哥,都没有结亲,都等着苏信源高中给他们安排呢。
苏爷爷皱着眉头,看向苏信源和拴在门口的高头大马,问道:“信源,怎麽突然回来了?”
为了省路费,苏信源很少回家,只有书院放农忙假和年假时才会回家,现在并不是假期,苏信源突然回来,苏家人都有些不安。
苏信源微微一笑,对苏爷爷说:“我有一些事,想跟爷爷和叔伯商量。”
就这样,苏爷爷带着四个儿子进了堂屋,苏信源紧随其后。
其余的人不敢进去,等门一关,就缩在墙根门口偷听。
苏爷爷坐在上首,其他人都是站着的,苏爷爷看了一眼苏信源,面色严肃:“信源,你也坐。”
苏信源摇摇头,拒绝了,还不等苏爷爷说话,就从怀里拿出银票放在桌前对着衆人说:“爷爷,我知道家里人为了供我读书,甚是辛苦。这是两千两银子,我想着一千两拿来给家里人置産,另外一千两就供弟弟妹妹们读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