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3章 冬至大寿
李泰道:「刚听到你们说挖终南山?」
徐孝德将之前的事解释了一番,就说起了袁客师这个人。
魏王来到了这里,过了片刻吴王也来了,接着就是晋王与纪王,整个西苑也开始热闹了起来。
李泰听了他的话语,问道:「袁客师?他以往常去终南山走动吗?」
徐孝德道:「只知他是袁天罡的儿子。」
其馀几个尚书又各自去说话了,于志宁与晋王,纪王正在说着话。
而马周,褚遂良正在与吴王交谈着。
这一朝,皇帝家的兄弟姐妹都很团结,加之当今陛下对兄弟姐妹也极为信任,应该说自玄武门之后,这是最和谐的一朝。
皇帝的弟弟们没有被发往各地,而是各自有各自的事做。
因此朝臣也愿意与宗室诸王说两句话。
李泰在一旁坐下来,低声道:「其实袁客师的想法是对的。」
徐孝德疑惑道:「难道真的要挖穿终南山吗?」
李泰又道:「我们文学馆测绘的地图上所知,其实彻底挖穿终南山,挖出一条贯穿秦岭南北的通道,需要挖一条长四十里的山洞直通南北,那时候皇兄也说过这条隧道的设想。」
徐孝德道:「隧道?」
李泰带着回忆的神色,又颔首道:「要挖出一条道路谈何容易,要测量挖到哪里需要支撑,哪里容易塌,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倒是有些佩服袁客师,可路不是这麽挖的。」
「能够打通秦岭,贯通南北自然是一件大事,而且文学馆也不止一次在这件事上争论,有人说杨广挖出了大运河,李唐怎麽就不能挖穿秦岭?」
李泰说这话时,真的很轻松,看起来真的要这麽做一般。
徐孝德也是笑着没有多搭话,这些话已说到了不能随便搭话的地步了,尤其是说杨广挖通了大运河,李唐怎麽就不能挖通秦岭了?
这话能这麽说吗?肯定不能这麽说的,尤其是前隋与大唐的事。
等太子来了,上官仪也跟着来了。
许敬宗笑着递上茶水,道:「近来陪着太子学政,如何?」
上官仪道:「太子很勤奋。」
只是一句勤奋的评价,许敬宗心中了然,毕竟谁也不能如当今陛下这般,什麽都能一学就会。
太子殿下能够勤学,但不见得能学得有多好。
许敬宗觉得这位太子将来一定是位守成之君,其实太子也不用学得太好,只要朝中有一群能臣,也就足够了,至于再以后的事,谁又知道呢?
上官仪一直陪在太子身边,看得出来其实太子与晋王,纪王走得比较近。
现在太子又与吴王谈得很高兴。
许敬宗问道:「上官老弟,老夫家里还有些好酒。」
上官仪笑着道:「有酒自然是好。」
其实如今的朝堂不一样了,朝中的六部尚书各司其职,而中书省有十六位侍郎议事
十六位中书侍郎没有实际的职权,可他们能够决定朝政方向,而六部尚书拥有实权,可大方向上还要看十六位中书侍郎如何议事。
朝堂的格局清晰明了,当今陛下就善于将这些事办得清晰明了。
细看这个朝堂,就会发现即便是英公,这位辅国大将军除却兵权,也并不是大权在握。
许敬宗都觉得自己的权力小到只能用在礼部这一亩三分地,至于朝中的其馀各处,很难涉及。
细想之下,如今的朝堂职责经过细分再细分之后,到了如今这个田地。
又或者说,这个朝堂早就没有大权在握的人了。
若真有……那就只能是当今陛下,集权至今的皇帝,权势与人心的拥戴,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李唐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实际意义的相国,而房相说不定是李唐的最后一个宰相。
许敬宗心中暗暗想着,从此以后的大唐是不是就没有宰相了。
这些念想只是在心中一闪而过,他又微笑地面对在场的众人,刚刚的思绪也都藏在了心中,也不会对外人说。
今天是冬至,难得的晴天,许敬宗见到了来到这里礼部侍郎卢照邻与郭正一。
卢照邻道:「坊间已开始庆贺了,坊民都写下了祝福太上皇大寿的贺语,送去了京兆府。」
许敬宗笑着道:「坊民真是热情。」
卢照邻又道:「有了三五户人家向京兆府递交了贺语,就会有更多人家效仿。」
「庆贺太上皇大寿之事,陛下曾经叮嘱过不用惊动坊民,一切从简就好。」
郭正一道:「京兆府劝阻过,可拦不住坊民们,还有很多住在长安城老府兵,他们老泪纵横,那都是跟随太上皇一起的东征过的老府兵,岂能不贺。」
许敬宗想到了当年东征时的光景,武德,贞观到至今,三位皇帝都不容易。
在关中,当今陛下深受关中乡民的拥戴。
当太上皇与英公一起走到西苑,朝臣们纷纷行礼,再之后李承乾这才走到人前。
一盆盆的菜肴端了上来,李世民坐在上座举着酒樽朗声道:「今年葱岭大捷,关中连年丰收,朕与你们共贺!」
李承乾朗声道:「大唐万胜!」
英公也拿起酒樽,道:「大唐万胜!」
朝臣们也纷纷高声呼喊着,直到孩子们一起跟着高喊。
今天的皇城很热闹,原本今天是冬至,忙完了今天的事宜各部的官吏也可以休沐,又因今天太上皇大寿,每个离开皇城的官吏都能够拿布匹与米面,甚至还有茶叶与肥皂。
今天西苑正在庆贺,鸿胪寺少卿李敬玄忙完今天的事,准备回家休沐了。
其实当时走在皇城内,李敬玄就听到了从皇城西苑传来的那句大唐万胜,心中不免感慨。
正要离开,李敬玄转身就关上了鸿胪寺的门,感慨道:「这扇门要来年再打开了。」
几个站在一侧的小吏面带笑容。
李敬玄走在皇城中,见到了同样下了值的许圉师,笑着行礼道:「许侍郎。」
许圉师颔首道:「中书省的事这才忙完,还有不少人留着,多半要到夜里了。」
抬头一看已是黄昏天,也冷了不少。
众人走到了朱雀门前,就有内侍拦在这里,笑着道:「诸位领了贺礼再回去。」
言罢,就有内侍拉着一架小车而来,车子不大就两个木轮子,上方放着一迭厚厚的被褥,以及边上各种物件。
内侍又道:「陛下说了,今年给诸位的物件太多了,怕是不好带走,就给诸位都备了小车。」
朝中越来越富裕了,以往可没有这麽多节礼,今年是最多的一年。
今年的确是重大的一年,又是葱岭大胜,又是太上皇的六十大寿,值得庆贺。
李敬玄拉着小车走到家门口时,忽听到夜空上一声炸响,抬头看去见到一朵花卉在夜空中绽放。
接着又是一朵接着一朵,接连在夜空绽放。
一时间,灯火通明的长安城都安静了下来,人们走到屋外,来到拥挤的大街上,抬眼看着夜空中绽放的异象,有的神色痴迷,有的欢欣跳舞。
到了夜里关中的夜风很大,距离长安城三里外的空地上,一支兵马正在休整。
狄仁杰站在一处高坡上,远远看向长安城,见到了一朵朵花盛开在夜空中。
刹那间绽放又在呼吸间黯淡下去,而后这种花卉接连一朵接着一朵。
狄仁杰道:「真好看。」
裴炎道:「可惜,还有好多将军没来到长安城,他们看不到了。」
在长安城的人或许看不清,但在外面,尤其是在这个地理位置,狄仁杰看得一清二楚,这夜空异象就是围着长安城绽放的。
其实早在以前,狄仁杰就怀疑过,现在他可以确信这肯定是人为的,虽然不知是如何做到的。
但狄仁杰还是觉得,这就该是祥瑞。
直到这场美好的景色结束了,张柬之才道:「怀英啊。」
狄仁杰道:「怎了?」
「你怎麽不今天去长安城?今天又没有宵禁。」
狄仁杰道:「明天一早再去吧,听闻陛下宴请了很多人,上到各部尚书以及家眷,就算是我今天回去,家父与家母也不在家。」
说着话,狄仁杰拿起酒囊与张柬之一碰,仰头喝下。
裴炎穿着甲胄走来,「怀英!军中传来消息了。」
狄仁杰这才回首,「什麽消息?」
「说是高侃将军的就在我们后方五里外,既然我们今夜没有回长安,就等明天与大将军一同回长安。」
狄仁杰追问道:「梁建方大将军还没到吗?」
「河西走廊有些事耽误了,多半是要晚些时日。」裴炎又补充道:「封赏的事要等梁大将军到了之后陛下才会安排,最快也要等到来年上元节,现在早回去与晚回去也都一样。」
寒风迎面吹着,狄仁杰裹着外衣道:「你张柬之怎麽就成了一馆主事了?」
张柬之笑道:「那是裴老弟多有指点。」
裴炎解释道:「说不上指点。」
狄仁杰也有了胡渣,思考着以如今张柬之的地位,晋王是揍还是不揍?
也不知道,冬至的这天夜里究竟庆贺到什麽时辰,才会人们才会停歇。
直到坐在这里远眺长安的狄仁杰与裴炎等到了天亮,也等到高侃大将军。
高侃坐在马背上,颇有些埋怨的语气言道:「在外冻了一夜,今天回了长安臣定要痛饮。」
从葱岭归来的数万大军,到了河西走廊之后关中的兵马都各自分散回去了,如今到了长安城前,就剩下寥寥千馀人,这寥寥千馀人都是长安卫府的,自然跟着一起来了长安。
等高侃将军又整军了一番,领着队伍不紧不慢地走向长安城。
张柬之坐在马背上又道:「听闻近来英公对军中还有颇多安排,英公说是让更多的年轻人送去边塞历练,今年过去之后,馀下的两年该会往南诏派人。」
狄仁杰道:「军中的人派去南诏?」
张柬之笑道:「南诏的都护府都建设好了。」
裴炎感慨道:「往后真是一刻都不敢离开长安了,两年不回来就快不认识这里了,变化真大也真快。」
「这两年变化太多了,如今中书省有侍郎十六人,朝中许多事都要经过十六位侍郎的决议。」
「一件简单的事岂不是会变得尤为复杂。」
张柬之摇头道:「非也,能够让十六位中书侍郎商议的事就不会简单的,简单的事也不会让十六位侍郎去商议,而且在下觉得这中书侍郎的人数会更多,你可知当今陛下所选的中书侍郎都是何等人物?」
没听张柬之再说下去,众人就到了长安城前。
兵部尚书于志宁亲自前来迎接,高侃笑呵呵道:「听闻昨晚长安城庆贺,一夜未宵禁,于尚书还这麽早前来迎接。」
于志宁道:「在下平日里饮酒不多,其馀人都休沐了,军中还有不少事,我这个兵部尚书岂敢放松,待诸位将军都平安到了,兵部才能放心许多。」
高侃行礼道:「安西军副将高侃,携五位裨将以及卫府兵马一千七百人悉数已达。」
长安城的城门前,于志宁接过文书仔细看着,又道:「等各地折冲府送来了兵册,兵部会再核对的。」
高侃再一次行礼。
「诸位先回去休息吧。」
等于志宁说了这句话,众人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三三两两地交了兵械与甲胄走入城内。
于志宁又道:「裴炎随老夫来。」
「喏。」裴炎应声,又给了狄仁杰一个眼神,这才跟上于志宁的脚步。
见状,等人走远了,张柬之道:「怀英,这个裴炎在葱岭又立下军功,又深得于志宁的器重,说不定下一个兵部尚书就是他裴炎了。」
狄仁杰道:「裴炎,此人的确很厉害,他若成了兵部尚书倒也令人信服。」
张柬之又道:「不过我还听说,吏部有意让刘仁轨任职兵部侍郎。」
「一个裴炎,一个刘仁轨都放在兵部?」
张柬之没回话,摆着一张认真的脸,点头。
众人走在清晨还有些冷清的朱雀大街上,狄仁杰又问道:「你从哪来这麽多消息的?」
张柬之冷哼道:「老夫的文林馆来往官吏之多,岂是你能想像的,往来官吏多了,老夫能听到的消息也就多了。」
路边又有年轻的学子在为政事喧哗了,他们一声声言语着新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