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既然知道又为何要为难我。”刘瑞见状也是无比郁闷道:“保送堂邑侯世子的纸条可是您写的。”就这态度,你让他怎麽想?还不得往走后门的方面去想。
况且就科举的发展史来看,真正完善科举制度,把后门堵上的还得是宋朝。
顺带一提,大宋虽怂,但是在避嫌上却是做的比大明要好,不仅出台了“糊名制”和“间隔就坐”,甚至还把有亲戚同门在本地为官的考生调到别处去考,真正做到了让贫困学生顺利出头。
相较之下,唐代光是有记录的大规模舞弊就有两三次,甚至大诗人王维就是走公主的门路跟张九龄的弟弟争夺状元,而李白杜牧也是在阅卷时被考官贬了名次却又无可奈何。
盛唐时的后门都明目张胆这样了,那汉唐……
“你那是什麽眼神?”
刘瑞直勾勾地瞧着刘啓,就差把“我是想要公平的,但你这个当皇帝的率先坏了规矩又咋能怪我”的委屈意思写在脸上,看得刘啓分外火大。
“为人臣者给君父背锅还能委屈你了。”刘啓佯装生气地骂了句,但态度也是软了下来:“况且藩王都没削完呢!这个时候跟勋贵们闹翻也不好,更不能由你和朕去挑这个事。”
说罢,刘啓还敲了下刘瑞的额头,恨铁不成钢道:“你平日里的机灵劲儿呢!坑轵侯时的脑子呢?”
“朕和你大父,乃至高祖能用功勋外戚对付藩王,你就不会用各大学派对付功勋外戚?”
“动动你的脑子。”
一石激起千层浪。
来不及揉额头的刘瑞愣在原地,随即发出抑扬顿挫的“aem……”。
刘啓见状也是拢着袖子瞪了眼儿子,从鼻孔里哼出两股怨气:“你以为朕同意你在阳陵那儿捣鼓了几个月就是为了给你做面子。”
“是给您做面子。”
“别插你阿父的嘴。”刘啓不悦道:“朕是为了给各大学派留出赴京赶考的时间。”刘啓说罢望向阳陵的方向,玩味道:“人多了,沖击起来才有威慑力,才会让勋贵外戚们知道什麽叫‘不好收场’,以后也能安分点。”
“哼!他们是瞧朕不想堕先帝的贤明,所以在当皇帝后装了太久的孙子而误以为朕和先帝一样提不起刀了,可以任由他试探底线。”
不知为何,刘瑞的脖子后泛起一阵鸡皮疙瘩,同时想起历史上的刘啓在逼杀刘荣后轻松摆平各方不满的诡谲手段。
这也是史上第一次没有引起大规模骚乱的废太子事件。
虽然没有详细记载刘啓的手段,但是想想刘啓一朝闹出的“立太子”风波,刘瑞还是忍不住吞了口口水,再次提醒自己面对的是皇帝,是一个把老刘家的特质发挥得淋漓尽致的皇帝。所以不要去挑战他的权威性,但也不能与之过分疏离,以免像戾太子那样遭人暗算。
“前十名里的郑当时是郑君(项羽的旧部,与高祖有怨)之后,你把他换下,添个排名靠前的儒生上去。”
“还有那个蔔式。一介商人,还想上天了不成,同样换个儒生上去。”
刘啓安排完后瞧着进士及第里的两名儒生,进士里的三名儒生微微一笑,随口问道:“剩下的就不需要朕来教你吧!”
“借刀杀人,借力打力。”
“那些勋贵们不是怕扯下那层体面的皮吗?高祖都给他们‘荫蔽’和‘任子’的体面了,居然还想把全家都安排进来吃皇粮。”
“怎麽,咱刘家为了不跟黔首争利,都得往自己人身上动刀子,合着这群酒囊饭袋的虫豸比皇亲国戚还尊贵,还肆无忌惮。”刘啓在刘瑞的服侍下喝了口温茶,趁着儿子近身的功夫冷冷道:“既然他们不想要体面,你就帮他们体面。”
“诺。”拿到尚方宝剑的刘瑞垂下眼帘,乖巧道。
第99章
得到刘啓许可的刘瑞拿着改过的录取名单去拜见两宫太后,路上还在想着如何应对不喜儒家的窦太后。结果由于科举走后门一事,加上刘啓近期对窦太后不大顺从,所以面对孙子的拜访,窦太后没问什麽,只是说了句鼓励的话便放任离开。
至于薄姬就更好忽悠了。
她压根不提薄梁的事,只是嘱咐刘瑞要好好休息,别被刘啓使唤得脸色苍白,一看就是营养不良的短命样:“瞧瞧刘……非瞧瞧你,身上都没几两肉。若是让旁人见了,还以为是宫里不待见你,平白惹来诸多非议”
薄姬年纪大了,加上刘啓的子嗣缘甚于先帝,所以除了皇长子刘荣和太子刘瑞,她与其他重孙的接触甚少,所以对不清皇子们的名字。
“近期没休息好,等这段时间忙完了就能养回来。”刘瑞被薄姬留下来用饭,陪着老太太说了会话便回太子宫继续去忙科举的事。期间还有子鸢过来说了下制盐厂的后续发展和酱油的研发计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