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叹了口气:“话是这样说不错,可那到底是先帝子嗣,岂能肆意践踏尊严。”
阎象深知,这踩得不是一位僞帝,而是汉室的权威!
然而袁术对此并不太在意,只说道:“我等有尊正统之言便是了。”
他不欲多说,干脆转移话题到了另外一件事上,“先不提此事了,多给你们几日斟酌言辞。以你们看来,这凉州之战到底孰胜孰负?”
袁术原本还以为,会是乔琰会先进军凉州,结果在他收到的这封信中,李傕以董卓的口吻告知了他一个实在意外的消息,居然是关中这头先进行反攻了。
这可真是……干得漂亮!
乔琰没理会他之前的拉拢,没少让袁术在心中对她暗怀怨怼情绪,巴不得有人来治一治这位逢战必胜的混蛋。
再一对比长安这头的知情识趣,甚至夸赞他为袁氏之嫡,世家之望,他心中的天平就直接偏了。
但想到乔琰在这种情况下还能给幽州派出一路支援,协助刘虞对抗公孙瓒,他又有点不太确定了。
见阎象似乎还对他先前布置的任务耿耿于怀,袁术便将目光投向了袁涣。“曜卿,你以为如何?”
袁术对袁涣还算尊重,毕竟袁涣出自陈郡袁氏。1
汝南袁氏便是陈郡袁氏分出来的一支,但因陈郡袁氏的家训乃是崇尚清虚、克己奉公,以至于随着四世三公的累加,汝南袁氏在官场上的声望远高于陈郡袁氏。
哪怕袁涣的父亲袁滂,在光和年间一度官至司徒,他也并未得到什麽高位官职,又因早先游学于江淮之间,只能投靠在了袁术的麾下。
同为世家子弟,还是这种不敛私财的世家子弟,放在这里就是个道德标杆。
凭空能给袁术拉上不少支持。
袁涣迎上他的目光,从容回道:“先骄者多有败亡之患,我不看好董卓。”
这封信中,炫耀他们能在凉州取得战果的言辞里,傲慢的意味太重了,让袁涣总觉得有些不对劲。
他这种直觉倒也当真未错。
这封信送到汝南的时候,也就是乔琰的兵马齐聚陈仓之时。
第二日,三万军队浩蕩东行,直取郿坞!
第204章 退守兰池……
在原本的历史上,郿坞乃是董卓给自己选择的颐养天年之地,在郿县旁单独建造出的一座高七丈的小城,不过在如今,这里之所以被叫做坞只是因为——
董卓为了防止遭到自凉州方向前来的入侵,加固了郿县的守备和墙高而已,又在县中加设了数座了望塔,自小城以西看来,分明是坞堡的形制。
内圈的了望塔上同时配备着的正是守城的弓箭手,相当于存在着两圈城墙的戍守。
这便是被董卓寄予厚望的西面屏障!
距离长安二百多里的距离,恰好便于了军粮的送达,也足以让郿坞被人攻破后,可以给长安设防预留下足够的时间门。
若自益州方向兵出斜谷道抵达关中,便是五丈原,与郿县距离二十里,又间门隔渭水相望。
县北箭括岭上双峰对峙,山有两岐,故名岐山。
在引渭水护城后,此地更可算是个易守难攻之地。
但这一切的前提都是,郿坞内的守军与城外来袭的敌军之间门没有形成这样明显的数量差异!
李应樊稠等人从郿坞调拨走了五千兵卒。
为从长安将董卓从李傕的掌控之中救援出来,段煨又从此地调走了三千余人。
剩下的就只有三千了。
虽然关中地界上随着段煨的屯田治理,陆续聚拢了一部分人口,在郿县县城之中还有万余县民。
但这些县民中能引入城防戍守的,至多不过千人上下,若数量过多,难免引起城防的混乱。
然而他们今日的对手……
这夏秋之交的午后,了望塔上的侦察兵差点靠着塔上打个瞌睡。
毕竟他们这头的两万大军才离开郿县不算太久,斜谷道又其实不是个容易进军之地,会迎来敌军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又有陈仓那头作为前哨驻防之地,若出现了什麽特殊的情况,该当会有消息送过来的。
可也正是在此时,他忽然听到了一阵声音。
他陡然惊醒过来凝神听去,这声音有如夏日滚雷迫近而来,还正在加剧,分明是急行军朝着此地靠近的声音。
哪怕对方还未出现在他的视线中,但他会被段煨选作城头的哨塔驻守,原本就是因为他的耳力。
在做出了这个判断的下一刻,他毫不犹豫地敲响了城头的铜锣。
别管是敌是友了,先发出警报总没错。
也便是在这声响发出的时候,他隐约看到了从极远处扬起的烟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