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公安局民警多,正科副科的职数少,想提拔太难,王政委要不是调到水上分局,现在估计还是副科。
韩向柠正不知道该如何评价,清末状元创建的大生第四纺织厂的钟楼就出现在眼帘里。
听见波螺响,蹲勒屋里呒心相!
这是多年前流传的顺口溜,意思是四厂的“波螺”一响就要赶着上班,不能再呆在家里。
而“波螺”其实是海螺,是启东人对体型较大的海螺的叫法。
海螺通过人猛力的吹奏,发出“呜呜”的响声,声波在空旷的江边可以传很远。四厂汽笛的形态、发声方法和发出的声音与海螺有相似之处,因而启东人称其为波螺。
曾经的四厂,曾被誉为南通的楠京路。
小镇因历经百年的大生第四纺织厂的繁荣而繁荣,正所谓厂兴而镇旺,镇上大部分人家都有人在滨棉四厂工作,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厂里的工资比其他单位的工资要高很多。
因此,四厂职工家庭的经济条件明显比镇上集体单位职工家庭要好,比附近村民家的条件要好很多。
据说有一年,厂里甚至从省城招了几百个姑娘。
每到星期天,镇上商场、小店、大街小巷,到处可见扎着小辫,穿着花裙的南京姑娘,给这个百年老镇带来一股新风。
四厂最红火时是全国纺织系统的知名大企业,经常有全国各地的纺织厂参观团前来学习取经。
现在没以前那么火了,护厂河都被填掉了好几段,但没填掉的河依然很宽,只见运输棉花的大小水泥船,靠到厂区的小码头,一方方棉花包,经过码头传送带运上岸。
雄伟的钟楼是四厂的标志,也是四厂镇的标志性建筑。
据说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厂里的两派都要抢占钟楼。
钟楼底下是庄严的厂门,厂门前的大石桥,本地人习惯叫大门桥,坚固宽阔。
一到晚上,大门桥附近是四厂灯光最亮的地方。
孩子们喜欢跑到桥上玩,追来打去。跑过桥,门卫就会来驱赶,生怕小孩闹进厂门。
第246章 没钱难倒英雄汉(二)
因为四厂职工工资待遇高,消费旺盛,四厂菜市场的菜源也丰盛,鸡鸭鱼肉、江鲜海鲜应有尽有。
启东城区的人都很羡慕,笑称“吃光四厂”。
加之四厂距白龙港不远,去上海方便,四厂人老早就接轨懂上海了,什么东西都迷信上海货。
什么上海卷面,三五牌台钟,凤凰自行车,大白兔奶糖,大前门香烟,只要上海有的在四厂都能买到。
连穿衣打扮都紧跟上海人,的确凉衬衫、松紧鞋、喇叭裤、飞机头、尖头皮鞋、派克大衣……打扮的一个比一个时髦,说话时还时不时露几句上海话,什么“帮帮忙”,什么“翻斯瞎嗲”。
韩向柠来过很多次,甚至来看过电影。
值得一提的是,大生四厂是市属国营企业,有自己的纺织技校和工人电影院。
而工人电影院的排片,是南通电影公司排的,因此新上映的电影,要比启东城区早看到。
二人轻车熟路地穿过厂门大桥,进入四厂最繁华的商业区。
这里有国营百货商店,集体小商店,私人杂货店,照相馆,寄售商店。
有供销社的日夜商店,有银行,信用社,汽车站,车站饭店。还有打粉店、印染工场、国营药店、钟表店、制衣店、皮鞋店。
后街是老街,街两侧有理发店、早点铺等各种小店铺,跟前街一样热闹。
小两口逛着逛着逛饿了,走进一家小吃店要了两碗馄饨。
正吃着,一个穿警服的人推着自行车从门前过。
韩向柠生怕学弟被认出来,连忙提醒。
韩渝探头看了看,笑道:“不是四厂派出所的同事。”
韩向柠糊涂了:“不是?”
韩渝见老板娘在外面跟隔壁店铺的老大爷说话,微笑着解释道:“守着滨棉四厂这么个大单位,四厂派出所照理说应该不缺经费。但因为前些年所里民警少,治安搞得不是很好,厂领导对派出所有意见,不再赞助治安费。”
“没钱,治安不是更搞不好么。”
“人家不需要四厂派出所维护治安,人家先是把保卫科变成了公安科,后来又成立了经警大队,刚才过去的就是四厂的经济民警。跟我们一样穿警服,有警号,甚至有枪。”
韩渝喝了一口汤,苦笑道:“要不是师父生前强烈反对,人家连派出所都能搞出来。”
韩向柠好奇地问:“那辖区是怎么划分的?”
“厂区和职工宿舍区的治安归人家自己管,但人是流动的,并且镇上几乎家家有人在厂里上班。丁所说你跑我这儿抓赌,我跑你那儿抓赌,这两年四厂派出所跟四厂经警大队的关系搞得很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