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4页(1 / 1)

('

让同样来自柏林大学的泡利编写电磁学部分的教材,倒也算是一种传承。

至于被陈慕武从剑桥大学狄拉克手下带到斯德哥尔摩来的朗道?

因为他的身份还是一名学生,所以陈慕武请他作为留在王子学院编写教材的三个人的秘书,顺便让他从一个学生的角度,来随时对大家编写出来的内容提一些意见。

不过,似乎对于这个天才学生来说,陈慕武他们编写的基础教材,也不太能提出什么意见来。

但朗道也失去了当初在列宁格勒大学的那种恃才傲物的不羁性格,在陈慕武面前,他表现得很是用心负责。

泡利是趁着柏林大学开学前的这段时间,来到了斯德哥尔摩的。

所以他又在王子学院这边多呆了几天,熟悉了一下陈慕武他们编写教材的流程,然后又赶在自己的假期结束之前,离开瑞典,回到了德国。

而在亚欧大陆的另一边,在远东最繁华的大城市上海,瑞典驻华公使馆内,也将迎来王子学院的入学选拔考试。

这些天来,公使馆上下都在忙碌着这件事情,他们一方面要组织好学生的考试安排,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到试卷的保密工作。

为了谨慎起见,这次考试的试卷,是在施汝为走访了全国各所大学之后,从他们那里收集到了入学考试题目以及平时的测试题目,综合到一起拟出来的一份考试题。

至于数学和化学等其他学科,施汝为则是依照和陈慕武的沟通,请清华大学的物理系主任叶企孙教授,介绍了清华园内认真负责的教师拟定题目。

现在每年的庚子赔款赴美留学考试的命题机构,同样也是因为庚子赔款而建设起来的清华大学负责。

陈慕武这么做的原因,就是想让在历史上因为考取庚款赴美的那帮留学生,这一次能够不去美国,而是转到他的王子学院来。

各门学科的题目不算难,其实只要认真准备,能够通过考试算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但是却仍然避免不了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千方百计地想要打听,从何处才能提前知晓这次考试的题目。

不管是施汝为、叶企孙还是其他参与到命题过程中的老师,都因为这件事情而被骚扰过无数次。

到最后,不厌其烦的施汝为甚至离开自己家,直接住进了瑞典驻华公使馆里。

可就连公使馆都没能逃脱得掉,日本驻上海的总领事,干脆登门拜访,想要从瑞典公使馆里提前搞到考试的题目。

第176章 树大招风的考试

晚清民国的上海,是整个神州大陆上最神奇的一片土地。

而上海境内的日本人,又是整个上海最神奇的一个民族。

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上海成为了五个通商口岸之一。

而一年之后的1843年,上海正式开埠,无数洋人纷至沓来,在这座“冒险家的乐园”里开设行栈、设立码头、划定租界、开办银行。

在上海开埠后的二十年,西洋的英、美、法等国的侨民涌入上海,当时这片土地上还没有常驻的日本侨民的身影。

到了民国初年,距离上海开埠已经过去了七十多年,上海的日本侨民数量就已经跃居全国侨民首位,占上海外国侨民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甚至再过几十年,到了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在上海的日本侨民数量更是超过了十万人,占上海外国侨民总数的三分之二。

而且比起分散居住在公共租界和法租界里的西洋人来说,这些日本侨民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们都聚集居住在一起。

基本上,在上海的日本人都居住在苏州河以北的公共租界北区,尤其是虹口一带更加密集。

整个虹口地区,充满着各种日本化的建筑和街市,如果不仔细分辨,真会让人误以为自己身处在日本而不是上海。

这些日本人在上海也从事各种各样的职业活动,金融工商、文化艺术、教育科技、医药卫生、宗教神职到手工艺、娱乐服务等等,基本上,上海所有的行当都有日本侨民置身其间。

当然,这些旅居上海的日本侨民,所从事的工作当中人数最多的一项,是在当地的日本军、政、特机关。

日本人甚至还像陈慕武在斯德哥尔摩创立的那所王子学院一样,也在上海开办了一所学校——东亚同文书院。

当然,这两所学校开办的目的完全不一样。

陈慕武的那个王子学院,是一心为了教书育人,给中国培养理工科的人才。

但这个东亚同文书院吧……

它同样也给日本培养人才不假,但培养的不是精通汉学的人才,而是培养所谓“中国学”的人才。 ', ' ')

最新小说: 穿越耽美小说当女配 前夫的魔盒 艳淞 再爱你一回 超凡学霸之诡异巡猎者 我在柯学世界当房地产大亨 被邪恶巫师诅咒以后 论反派是如何攻略作者本人的 追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