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是两边的人选和自己的关系都不错,他没理由不答应他们的请求。
“但是我要提前说一点,我只是作为你们两位赌约的见证人,并不负责其中的担保工作。
“如果最后真的找到了反电子,或者是十年之期已到,有其中一方想要抵赖,不履行赌约的话,我可没钱替你们支付那八千块英镑!”
此时的德国西部和德国东部的发展程度,还没有变得像二十世纪后期那样相差悬殊。
可处于德国东部的莱比锡大学,教授的工资水平肯定是比不上位于首都的柏林大学。
对于刚刚当上教授,还没领几个月工资的海森堡来说,他攒出八千万英镑的困难程度,要比泡利严重得多。
“用不着你掏钱,你就当个见证人就好了。”
泡利给师弟吃下一颗定心丸。
“而且你这么妄自菲薄干什么?说不定未来的某一天,你还能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去斯德哥尔摩领取属于你的八千英镑呢!”
都到了这个时候,泡利还没有忘记阴阳怪气,他在话里话外都暗戳戳的讽刺刚刚陈慕武所表现出来的那一种“狂妄自大”。
看着赌约成功生效,海森堡把签有自己和泡利姓名的那张纸小心翼翼地收好以后,陈慕武终于达成了他莫名其妙把赌注从十英镑提升到了八千英镑的真正目的。
这个赌约到明年就能分出胜负,其结果一定是以自己发现正电子,泡利的失败而告终。
那个时候,就算泡利长出来三头六臂,他也不能立刻就拿出这八千块钱的赌注。
陈慕武可以“名正言顺”地当一回黄世仁,逼着泡利离开柏林大学的物理系,来到斯德哥尔摩王子学院,在这里当个老师打工还债。
他也可以大大方方地说这个打赌就是开玩笑,在赌约的那张纸上写的几个汉字不是他的名字,而是用中文写成的“我输了我会付钱,泡利输了我不要他钱”,并不会向泡利真正索赔八千英镑这个天文数字来邀买人心。
到时候,主动权全都在陈慕武的手上,他可以随心所欲。
而同样看着海森堡收好那张赌约的泡利,心中也泛起了一个念头。
八千英镑不是一笔小钱,只要把这个赌约通报给记者,那么两人打赌这件事就一定会见诸报端。
他这次非要让全世界的人都看清陈慕武的真面目。
带正电的反电子,怎么可能?
难不成这世界上还有带负电的原子核,能让带正电的反电子围着她它转吗?
这想法真是不可理喻!
第102章
陈慕武这次来参加索尔维会议之前,特意跟去到剑桥大学拜访自己的卓别林要了签名照,就是为了能带到布鲁塞尔来,和同样要来参加会议的泡利搞好关系。
他这趟破冰之旅的前半程,一切进展得都很不错。
包括在海森堡他们住的这间屋子里和三个来自德国的年轻人相见,一切都在按照陈慕武所设想的思路向前推进着。
结果就因为两个人——主要是泡利——想要在言语上多占一些便宜,说了几句较为刻薄的话语,让原本一直互相看不顺眼的他俩,说着说着就又开始针锋相对了起来。
卓别林的签名照还没送出去,三年之前的赌约就莫名其妙地翻了八百多倍,基本上可以算得上是有史以来科学家们之间打得最贵的一次赌了。
海森堡也挺倒霉的,因为陈慕武和泡利这两次打赌的时候,他都很不幸地刚好出现在了现场,而且每一次,他都是那个两边不能得罪的见证人。
冯·诺依曼是第一次亲眼见到这么大的乐子,在年轻一辈的物理学者当中,居然还真有人敢和陈慕武叫板,这多少是有些螳臂当车,自不量力了。
还好奥匈帝国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中战败,已经分裂解体成为了那么多个小国家。
泡利变成了奥地利人,而自己则变成了匈牙利人。
倘若奥匈帝国仍存在这个世界上,和这个狂妄自大的人同属奥匈帝国,冯·诺依曼多少会觉得有些丢人。
看着泡利因为生气和激动而涨红的脸,冯·诺依曼总有一种去火上浇油的冲动。
他很想假意装出一种很善良的态度,去拍一拍前者的肩膀。
但是那个时候,冯·诺依曼嘴里说出来的,肯定不会是什么安慰人的话,诸如让泡利“不要和这个满嘴跑火车的中国人一般见识”。
而是劝他赶快在柏林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的职位之外,再赶快去寻找一份或者几份教职工作,从现在就开始为将来不得不偿还的那八千英镑的赌约攒钱做准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