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举个例子,一位英格兰农场主圈养了许多只羊,他们每天上午八点,准时给这些羊圈中的羊喂食。
久而久之,羊群中也诞生了一位羊科学家,他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归纳之后,宣布自己得出了一条宇宙中最正确的科学结论,那就是“每天上午八点,食物准时出现在食槽之中”。
可是,就在这位羊科学家宣布这个科学结论的第二天,他并没有在上午八点见到食槽中出现食物。
因为就在这一天凌晨,农场主把这只羊科学家给抓了出去,杀了。
还有另外一件事,同样也能说明观察不一定能获得正确的结论。
当人类在澳大利亚发现黑天鹅之前,全世界除了澳大利亚的所有人,都认为天鹅全都是白色的,因为当时人类所能观察到的天鹅只有白色。
而且因果论里,还有最致命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有人会说,因为进化论的理论,世界上第一只鸡是从其他动物进化而来的,所以是先有鸡。
但也可以利用进化论把这个理论继续往前推,对于最后进化成鸡的那种动物,是先有这种动物,还是先有这种动物的卵?
换到植物上也是一样,是先有这种植物,还是先有植物的种子?
甚至来到生命的起源,单细胞生物,因果论的怀疑者也可以提出类似的问题,先有单细胞生物,还是先有单细胞生物的分裂?
利用因果论,则永远也解释不了这个看起来像是悖论的难题。
受到休谟这位英国哲学的祖师爷影响,他的徒子徒孙们,一直都在因果论这个问题上,把休谟的理论不断发扬光大。
维特根斯坦本人就是其中之一,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写成的那本哲学小册子,《逻辑哲学论》里,就有这样一句话:“我们不能从现在的事件推出将来的事件。相信因果联系是迷信。”
因为师承罗素,——一位花了三百六十多页定义了“1”是什么的猛男,——所以维特根斯坦也用逻辑否定了因果关系。
维特根斯坦认为世界没有本质,只有现象。
而现象这种东西,只有经历过才能得知它的存在。
也就是说,只有通过经验,才能够认识到现象,没涉及到本质的研究现象,只能被当做总结和统计,没有经历过的现象符合逻辑这种说法,只能是没经历过,而不是不存在。
因果关系的核心,是有“因”就“必然”会有“果”,因和果之间是相互关联的,现实世界当中有因果关系,那么因果关系必然存在于现实世界当中。
人们认识现实,靠的是经验。
但是这种基于经验的统计结果的“必然”,在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理论当中,就只是统计结果而已。
不能够用这种统计结果,加上逻辑思考,推导出不符合因果关系的现象不存在。
既然不能够用逻辑关系推导出存在因“必然”存在果,那就说明因果关系也是不存在的。
维特根斯坦完全没想过,陈慕武居然还对他的《逻辑哲学论》书中的思想有所了解,因而忘记了刚刚在初次见面时,他对陈慕武提出了几个问题来诘难。
维特根斯坦这才想起来,陈慕武也是一个在哲学在数学上有过研究、做出过贡献的人,一个不完备性定理,就让“数学之王”希尔伯特丢盔卸甲。
于是他开始很兴奋地同陈慕武讲述起,自己对因果论的看法:
“陈博士,我个人并不排斥现实世界中基于人类经验的有因果关系存在的现象,我只是排斥觉得因为这种现象,就认为可以用逻辑推导出现实世界‘必然’是存在有因果关系的。
“这种没办法用逻辑表示清楚的东西,我将之称作为‘不能谈论的事物’,而能用逻辑表示清楚的东西,则将其称之为‘能谈论的事物’。
“‘能谈论’的这部分,可以交给像你们这种科学家去研究,而‘不能谈论’的这部分不能用逻辑表达,在这一部分上,科学家们应该对此保持沉默。
“很显然,‘因果关系是否存在’这件事情,其本身就是一个不能谈的事物,自然就应该保持沉默。
“人谈因果关系如何如何,在我看来,那完全就是一种迷信。”
陈慕武刚刚抛出来的那个有关因果论的问题,就像是在充满火药的燃料库当中划燃了一根火柴,彻底点燃了维特根斯坦对哲学问题的激情。
他在使徒社聚会的这个角落,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有关因果问题的高谈阔论。
刚一开始使徒社的众人还稍微有些兴趣,因为维特根斯坦也是今天才第一次来参加聚会的客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