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这个英国人有点儿妄自菲薄,总觉得德国才是欧洲学术中心,所以在布里斯托尔大学念书的时候,就开始把德语当做第二外语,一心想着等以后自己在学术研究上做出了些成绩,也用德文发表一篇论文。
纵使是天降猛男陈慕武,接连在《自然科学会报》和《自然》杂志上发表了好多篇高水平的英语论文,陡然间把英国的学术水平给向上提升了一个档次。
但就在前不久,狄拉克想要写那篇论证量子力学两种模式等价的论文时,还是下意识地想用德语。
然后就被陈慕武劝了很久,最终才决定和好朋友一样,用英文写完之后给《自然科学会报》投稿,来抢时间。
这三个人里,最倒霉的就是海森堡。
他是土生土长的德国人,家里也和喜欢讲法语的贵族不沾边,从小到大只会讲德语这么一种语言,英语只是浅尝辄止。
结果取得博士学位之后,他阴差阳错地到了哥本哈根的理论物理研究所,跟着玻尔学习做了他的助手,所以学到的第二语言,是三人当中最小众的丹麦语。
海森堡的英语水平,比起狄拉克的德语水平来说要差的多,所以这三个人在陈慕武办公室中的日常交流,也就只能取交集地选用德语,如果有沟通不畅的地方,就由冯·诺依曼居中翻译。
奥本海默今天起了个大早,为的就是他带着一大堆礼物进入卡文迪许实验室的时候,不会被一向不喜欢他的实验室主任卢瑟福给发现。
毕竟也是能和爱因斯坦谈笑风生的人,还被他邀请到柏林大学任教,于是在陈慕武办公室里加入到三人组聊天当中的奥本海默,用的同样是德语。
他正在兴高采烈地宣讲着跟着陈博士东游复西归一路上的见闻。
因为面对的是三位物理学同僚,澳本海默着重讲了讲爱因斯坦教授在柏林提出来的那个问题,能否找到一种变换方式,将电磁力和万有引力统一到一起。
陈慕武突然意识到了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自己周围不但汇聚有像卡皮察、布莱克特还有考克罗夫特这种来自剑桥系的青年才俊,原来的那个“哥本哈根学派”当中的中流砥柱们,也有许多都已经来到了他这里,像是狄拉克、海森堡和冯·诺依曼。
几年之前,玻尔一直都想把自己从老师卢瑟福手下的卡文迪许实验室,挖到哥本哈根大学去,只是一直都没能成功。
可现在在无意间,陈慕武却从玻尔那里撬来了不少墙角。
这个时空当中,狄拉克和冯·诺依曼肯定不会再去哥本哈根,而玻尔现在的助手海森堡,估计将来也会在丹麦和英国两头跑。
至于玻尔手下的另一位大将泡利,终于在伊蕾娜结婚之后,接替退休的普朗克,成为了柏林大学的终身教授。
再过几年,说不定泡利还能成为柏林大学物理系的教授,从科研岗转到管理岗上。
未来究竟还会不会出现哥本哈根学派?陈慕武觉得这件事情不太好说。
但他同时觉得,有剑桥本土系,加上从玻尔那边挖来的墙角,再加上他的同胞。
自己现在所处的这个时空,很有可能会出现一个以陈慕武为中心的巨无霸学派,剑桥学派。
当然,如果最终贝尔福把陈慕武给赶出剑桥大学甚至赶出英国的话,这个学派也可能会被称作是斯德哥尔摩学派。
和哥本哈根同样在北欧,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国家而已。
——至少让瑞典王储,或者说瓦伦堡家族的银子没白花。
种下了一林梧桐树,吸引到了无数的凤凰来。
看到陈慕武走进了办公室,一行人都赶快和这位很久不见的朋友或者师长打招呼。
只是大家下意识地,讲的都是德国话。
卡文迪许实验室中的一间小小的办公室,竟然和1714年到1727年的白金汉宫一样,成为了剑桥大学这座小型王国中,德语浓度最高的地方。
先来的奥本海默给这三个人已经送完了礼,陈慕武也带来了他的茶叶。
客气寒暄之后,是冯·诺依曼最先开口,聊了和学术有关的话题:“陈博士,刚刚奥本海默先生说,爱因斯坦教授想要把电磁力和万有引力统一在一起。这件事您怎么看?”
之所以刚一见面,不向另外三位讲述他在苏联,在中国的各种各样的见闻,而是直接说这件事。
是因为奥本海默一方面是想向大家吹嘘,自己受到了爱因斯坦的夸赞,另一方面则是想说否定并最终让爱因斯坦同意这个观点的陈慕武,确实比爱因斯坦更厉害。
只不过陈慕武的来到打断了奥本海默绘声绘色的描述,他还没讲到在巴黎的最后一天,陈博士终于找到办法,否定了爱因斯坦的这个念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