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4页(1 / 1)

('

如果比学术成绩和名望,那么这两个主编,盖革和谢尔加在一起,都比不上普朗克的一根汗毛。

但是和普朗克主编的那个《物理学年鉴》不同,《物理学杂志》自创立之初,即采用了审稿人制度,而不是只凭借编辑部几位编辑的个人好恶,就能轻松决定一篇不知内容对错的论文生死。

可能是觉得普朗克是旧时代的残党,看不懂新时代的论文,也可能是因为严谨的德国人,更喜欢《物理学杂志》这种审稿制。

所以德国物理学家们,还是更愿意给这个新兴起的杂志投稿。

玻恩本人同样是《物理学杂志》的审稿人之一,他完全可以直接向编辑部推荐文章。

况且冯·诺依曼还是希尔伯特的学生,这个论文的课题也是在后者的推荐下才进行研究的。

不看僧面看佛面,玻恩很有信心,他觉得无论如何,谢尔都不会拒绝这样一篇高质量的论文。

哥廷根的邮递员依然是那么勤恳,他在取走邮筒中包括玻恩的推荐信和冯·诺依曼的论文在内的一大堆信件的同时,还为哥廷根大学送来了漂洋过海来到欧洲大陆的,最新一期的《自然科学会报》。

因为在之前的一期里,剑桥大学的陈博士发表了一篇颠覆了全世界大部分数学家工作的数学论文。

所以哥廷根大学内的大部分科学从业者,不论学科,都想打开这期皇家学会出品的《会报》,看看这件事情还有没有后续,或者陈博士有没有继续心血来潮,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发表了新的论文。

但结果让大部分人都失望了,谁都没能在目录页,找到那个由四个字母组成的中国姓氏,就连通讯地址为剑桥大学的论文,也仅仅只有一篇而已。

既没有陈慕武的论文,又没有学科相关或者自己感兴趣的论文,所以这些失望的人基本上都把这期《自然科学会报》重新合上,或放到一边,或交给自己手下的学生,让他们对每篇论文都列个提纲出来。

只有极少数的一部分人,按照目录上的页码,打开了来自剑桥大学的那篇物理学论文。

约当正是其中的一员。

他记得狄拉克这个名字,是因为狄拉克-陈统计。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陈慕武。

那个人在两年前,和陈慕武一起发表了一篇论文,然后仿佛昙花一现般地销声匿迹,不见踪影。

狄拉克同样也是剑桥大学的人,又能和陈慕武一起发表论文,那么这两个人之间的关系肯定是不会差的。

在蛰伏两年之后,他又带着新的论文卷土重来,而且看标题,这篇论文的内容,还是和量子力学相关。

不知道他的这篇论文,背后会不会得到陈慕武的指点?又会不会带来一些惊喜呢?

怀着这种心态的约当,开始读起来狄拉克的论文。

虽然没有DeepL,也没有谷歌翻译的时代,对母语是德语的约当来说,读一篇英文论文很是吃力。

但是越往下看,约当的脸上就越是欣喜。

这篇论文的内容,不就正是几天之前,冯·诺依曼拿到玻恩办公室的那个思路吗?

那个犹太佬儿前几天还不可一世,认为自己写出来了一篇多么了不得论文,可现在呢?

这个素未谋面的英国人,你办的好啊!

宁与友邦,不予家犹,约当的心里多少有些病态的幸灾乐祸。

和现在一样,原来的历史进程里,狄拉克确实比冯·诺依曼更早地尝试证明了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等价。

同样是数学和物理学的全才,可两个人的侧重点还是有些不一样。

狄拉克更偏物理,而冯·诺依曼则更偏数学。

在看完的《量子力学原理》之后,冯·诺依曼指出,狄拉克给出来的量子力学的统一数学表述形式很对,但可以更对一些。

然后他写出来了一篇《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总算是在希尔伯特空间里,把两种力学的等价性在数学上严格地证明了出来。

这个时空不一样了,还是因为有陈慕武。

他早就和狄拉克还有福勒提出过,他自己之前的证明,对物理学家来说足够,但是对数学家们来说是不严谨的。

想要严格证明这一点,最后的决战战场,在希尔伯特空间里。

陈慕武只是提了一嘴,而狄拉克是真把这个内容给听进去了。

所以他现在的这篇论文,从思路到最终的证明过程,和冯·诺依曼的全都大差不差,也不能再让后者从里面挑出什么毛病来。

心里已经乐开花的约当,强忍着笑意,面无表情地向自己的老师玻恩,分享了刊载在《自然科学会报》上的这个不幸结果。 ', ' ')

最新小说: 穿越耽美小说当女配 前夫的魔盒 艳淞 再爱你一回 超凡学霸之诡异巡猎者 我在柯学世界当房地产大亨 被邪恶巫师诅咒以后 论反派是如何攻略作者本人的 追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