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典国王前脚才刚隔空给1921年的物理学奖得主爱因斯坦颁完奖,理由是他提出来的光量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这个现象。
1922年物理学奖的得主玻尔后脚刚一上台,就很严厉的驳斥光量子理论是歪理邪说,光就是一种波,一种电磁波,而绝非是什么光量子。
不过那次颁奖典礼,爱因斯坦刚好在日本和中国讲学,并没有出席,所以才错过了这让人十分尴尬的一幕。
陈慕武也想像玻尔一样,在颁奖典礼上发表获奖感言时,整一个大活儿。
而且这次的整活儿对象,仍然是倒霉的爱因斯坦。
谁让他树大招风呢!
不过和玻尔那样,没有理由和根据,只是无端批判,结果到最后还被证明他才是错误的不同。
陈慕武这次绝对是有理有据,而且事后也绝对不可能成为像玻尔那样的小丑。
所以在公使馆那天,他才在思考良久之后,最终决定没给爱因斯坦发那封电报。
本身因为概率波和不确定性原理这些量子力学上的问题,陈慕武和爱因斯坦两人之间就已经闹得有些不愉快了。
如果再把爱因斯坦邀请到斯德哥尔摩,在举世瞩目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当众指出他的另一项错误。
陈慕武害怕听到消息之后的老爱急火攻心,一口气喘不上来,背过气去。
那可就真是出了大笑话了。
说了这么多,陈慕武到底想要在发表获奖感言的时候说些什么?
当然是指出我们所处的宇宙不是静态的,而是在不断膨胀的大爆炸理论了!
算算时间,现在已经到了1924年底,美国的那个天文学家哈勃,应该已经测量出仙女座等一系列“星云”离银河系中心的距离了。
靠着这些测算出来的距离,人们才终于发现,这些“星云”并不在银河系之内而是在之外,是和银河系地位相当的星系。
陈慕武想要知道,哈勃是否已经在天文学期刊上,把他测算出来的数据给发表了出来。
然而天文学是天文学,物理学是物理学。
理论物理研究所的图书阅览室里,是断然没有天文学期刊,更何况还是不入流的美国天文学期刊。
所以在这几天,陈慕武才隔三差五地就让奥本海默去一次哥本哈根大学天文台,到那里去索要最新的各种美国天文期刊。
奥本海默知道自己的老师陈慕武,除了物理学之外,也是天文学上的一个好手,曾经发现了太阳系的第九大行星。
可自己在剑桥大学的时候,并没有见到陈慕武去过一次天文台,更别说看什么天文学期刊。
他很不理解,两个人千里迢迢来到了丹麦,甚至还差一点就死在半路上。
为什么陈慕武不和玻尔这位前辈继续精研量子力学,反而又突然开始鼓捣起天文学上的东西来了?
心里虽然带着疑惑,但奥本海默仍然很听话地在天文台和研究所之间往返跑了几次,也陆陆续续地带回来了很多本期刊和杂志。
可是把这些期刊和杂志都翻烂了,陈慕武也并没有在上面发现他心心念念的哈勃的文章。
难道说这是因为他的穿越,时间线再一次出现变动了吗?
自己提前六年发现了太阳系的第九大行星,让这位天文学家不去观测仙女座星云,反而去研究黄帝星了?
陈慕武不信这个邪,他决定亲自前往哥本哈根大学天文台去看一看。
第111章 纽约时报的广告
“丹麦天文学的历史很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十六世纪的弗雷德里克二世时期。
“国王陛下把厄勒海峡当中的汶岛赐给了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并且还拨款一吨黄金,在岛上给他修建了全欧洲第一座天文台。
“第谷离开丹麦之后,1637年,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又出资修筑了圆塔天文台,这是世界上第二个国家天文台,仅次于荷兰共和国的莱顿国家天文台。
“圆塔天文台便是我们哥本哈根大学天文台的前身,因为那座天文台在哥本哈根市中心,光污染和交通因素带来的震动都比较强,所以在1861年,哥本哈根大学才在这里修建了一个新的天文台。……”
哥本哈根大学天文台的台长,埃利斯·斯特罗姆格伦,亲自向到访天文台的陈慕武,介绍丹麦天文学和哥本哈根大学天文台的历史。
“春风得意马蹄疾”,作为新科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陈慕武最近风头正盛。
而作为太阳系第九大行星的发现者,陈慕武在天文学上,也被视作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新星这个词,也是在丹麦被首次观测到并提出来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