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悯华的身影出现在空中,祂垂着眼睛,四只瞳孔中倒映着东岳诸神,静静地看着洪荒翻涌下的人间炼狱。
有神看见祂,觉得迎来了一点希望,但更多的神都对此感到厌恶,他们看向悯华的目光中带着愤恨和暴怒,仿佛站在那里的不是一个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和大荒共同进退的恶鬼。
“悯华。”有人叫出祂的名字,“你还来东岳干什么?”
悯华置若罔闻,祂落在地上,张开右手,阴阳剑聚成一把,飞回祂的手里。祂一手拎着阴阳剑,一手扶起战得脱力的青帝。
青帝露出一个虚弱的微笑:“你不该来。”
悯华面无表情:“我来赎罪。”
祂向前走了几步,身后没有显出法相,却也足够压制山下的恶鬼,悯华没有说话,就这么站着,在一阵长久的沉默后,第一只鬼跪下了。
接着是第二只、第三只,山下数不清的恶鬼在祂面前俯首,额头叩地,细细地颤抖着。
悯华闭上眼睛,松开手,阴阳剑再次飞出,分裂成赤青两柄,紧接着两柄剑后又生出更多剑影。成千上万的剑锋汇聚成雨,最后于空中汇聚成一柄可开天辟地的重剑。
“安息。”悯华在重剑落地的时候说。
东岳山上的诸神瞪大了眼睛,看着冷漠无情的悯华、看着如献祭般甘愿赴死的大荒恶鬼,他们的眼中浮现出憎恶、怨毒,以及被藏起来的、深深的恐惧。
阴阳剑上淅淅沥沥滴着血,从天穹上飞来,悯华没有伸手接,两柄剑就悬在一旁,发出嗡嗡的声音。
青帝抬起眼睛看祂,祂的双眼被睫毛遮住,看不出情绪,像是在默哀。
过了许久,悯华才开口:“东岳女帝。”
青帝看着祂。
“我做错了,对吗?”
青帝没有说对或不对,她只是用平静的眼神看着悯华,说:“如果是我,我也会选他。”
大小鬼王的选择早在当年就已成定局,如果带走大鬼王,那在重见光明后好不容易统一于鬼王的大荒就将再度陷入混乱,魔要杀魔、鬼要害鬼,死的人又要不计其数。
但三清天不关心这些,因为大荒鬼族翻不了天,它们出不了禺谷,它们始终生活在天神看不见的地方。
可看不见就代表不存在吗?看不见就代表不会发生吗?
不是这样,从来就不是这样。
天神们高高在上,没有见过大荒暗无天日的生活,祂们甚至不知人间疾苦,没有见过在灾难中流离失所的孩子,没有见过在战争中热血还未凉透就被割下鼻子带走邀功请赏的战士。
神州大地的未来是惨烈的,而大荒就是缩影。
所以祂选择带走了小鬼王,以此换取和平,悯华自认在权衡利弊后做了一个更好的决定,但没想到惨烈的未来还是发生了。
祂扶着青帝上山,身后是无数鬼族的尸体,洪荒之水拍打着那些粉碎的断肢,将它们冲上岸,又很快再次卷走。
诸神上到山顶,获救的人们被安置在神殿内外,到处都是嘶哑的哭声。
悯华独自坐在神殿后的山林里,祂的拂尘潮得打绺,末端染着黑色的血——都是从被祂亲手杀死的鬼族身上沾染的。
大荒鬼族是悯华见过最单纯的种族。
它们强悍、骁勇、悍不畏死、以直报怨,却又以近乎病态的方式感恩。
祂在来的路上杀了很多只鬼,没有一只反抗。
有时候祂会想,三清天的神真的是正确的吗?
祂们高高在上地审视一切、评判一切,用自己认同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征服、平衡、教化其他种族,可祂们真的明白这片大地需要什么吗?
悯华和主神的第一个矛盾生于不周山巅,因为一只妖。
当时天兵抓住了一只顺着天柱偷溜上三清天偷食灵物的小妖,主神闻讯而来,轻描淡写地说:“杀了吧。”
悯华从那时起就知道了,三清天的神从来不是慈悲的,祂们只有在人类面前时才需伪善。
让悯华与三清天诸神越走越远的原因有很多,但那份如诅咒般的慈悲一定是最后的答案。
“悯华。”树下传来一道声音,悯华没有低头,祂知道来的是谁。
游执半天没有听到祂的回应,又说:“我回大荒,好吗?”
回大荒有什么用呢?从被送上三清天的那一刻起,游执就已经是弃子了。
这么多年过去,或许只有他自己还不明白,才会认为自己回到大荒可以阻止这场争端。但悯华知道,这不是争端,这是战争。
是大荒鬼族向三清天发起的、要取而代之的战争。
祂坐在树上,说:“你留在这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