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是当看到越来越多的白莲教众下山投降时,耿炳文才确信这是真的,抓了几个人一问,才知晓这些人被出卖了。
白莲教匪首沫儿、第一天王、第四天王消失不见,石洞里又没粮食,一群人饿着肚子,还怎么打仗?为了吃饭,这些没有了头目的教众,也终于看清了形势,选择了投降,毕竟,牢饭也是饭不是……
汤不平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连忙请求耿炳文调动大军,封锁三百里要道,并命令山东安全局所有人员出动,彻查周边,挖地三尺也要找到沫儿。
玲珑山白莲教众的投降,也意味着青州战事彻底结束。
青州城。
宋正臣看着破败不堪的建筑,到处都是断壁残垣,整个城似是一个巨大的垃圾场,正有军士压着被俘白莲教众清理废墟,准备重建青州城。
痛心不已,唏嘘感叹。
咔嚓。
宋正臣踩断了一根枯木,停下脚步,看着不远处的老僧与小僧,嘴角微动,道:“我说过,我还会回来的。”
老僧脸上绽放出了笑意,抬头看了看蓝天,吟道:“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bi)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宋正臣听闻,一口闷气堵在胸口。
好不容易捱过这一场战事,刚见面,不说问个好吧,也不至于上来就要好处吧?
所谓“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就是说,七月大火星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十一月北风劲吹,十二月寒气袭人,有好衣没粗衣,怎么度过这年底?
这个时候老僧吟唱《七月》,恐怕不止是想要衣服,还想要房子……
哦,是寺庙。
第四百九十五章 世界飞天第一人
舟船日夜行进,这一日已抵达龙潭,只需半日便可抵达京师。
“就在龙潭靠岸吧。”
朱允炆对薛夏传令。
薛夏有些疑惑,这一路急匆匆赶路,不就是为了早点到京师,这眼见都到家门口了,咋还不进门呢?
但皇上的命令,不能不从。
宁妃问出了薛夏的疑惑:“眼下朝事颇多,皇上应早入京师,缘何停留此处?”
朱允炆指了指桌案上的一摞文书,道:“安全局沿途递送文书,朕已批复妥当,眼下距离京师不过三十里,风吹草动皆可知悉。当下看似纷乱,实则是齐王之乱的余波,并无大事,朝臣若连这点都处置不了,那他们也该走人了。”
宁妃想想也是,加上一路返程都在船上,实在是令人乏累,上岸走走也好。
龙蟠之背,有水潭名龙潭,这就是龙潭镇的由来。这里塘荡众多,河流纵横,穿街行巷,说是“威尼斯”小城也毫不为过。
走过苏杭,龙潭的景致自然谈不上什么新奇。但在龙潭不远处便是栖霞山,这才是朱允炆的目的地。
“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朱允炆自然是不会错过这“金陵第一明秀山”。
登山而望,栖霞丹枫,尽收眼底。
朱允炆看着惊叹于枫叶之美的宁妃,目光中有些愧疚,一旦进入京师,宁妃也好,韩夏雨也好,她们都将失去自由,重新回到礼仪约束的地方,难有纯真与烂漫。
栖霞古寺堪称闻名在外,这里即是千年古刹,又是佛学“三论宗”祖庭、佛教“四大丛林”之一,香火旺盛,不输京师天界寺。
但对于古寺古庙,或者说对于和尚僧人,朱允炆并没有太多好感,相对而言,他更在意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场战争,那就是宋代的黄天荡之战。
这一战,让宋韩世忠扬名天下,作为一个堪与岳飞齐名的将领,他曾在栖霞山下的黄天荡,长江一线抵抗金军长达四十八日,迫使金军放弃南下企图,为南宋立足打下了基础。
这是一个改变了历史的人物,一个在当时“知国有人,天下诵之”的人物,可惜在后世,许多人忘记了他的名字。
韩夏雨喜欢听故事,就连青青、子衿、子佩也听得入迷。
“再说韩世忠的夫人梁红玉,可谓是女中豪杰,在黄天荡之战中,亲执桴鼓,指挥作战……”
朱允炆指点江山,讲述着历史风云。
韩夏雨急切地问道:“那黄天荡之战,是赢了还是输了?”
朱允炆感叹了下,说道:“输了,也赢了。”
韩夏雨不理解,输就是输,赢就是赢,哪里有输了也赢了的说法,这不是前后矛盾?
朱允炆解释道:“从战术上来讲,韩世忠输了,因为金军击溃了宋军船队,水军惨败,金军离突破江防。从战略上来讲,韩世忠赢了,以少量兵力,迟滞数万金军数十日,打破了金军南下的勇气,赢得了后方喘息与准备的机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