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允炆紧走几步,到了刘氏面前,作礼,大声道:“老人家,我是黄九二在经厂的朋友,今天来家里看看你们。”
刘氏打量着朱允炆,衣着虽是朴素,但气度不凡。
只是,来做客为啥不带手信,空手来,你好意思吗?
罢了,不好当面说。
“不用那么大声,老身还没聋,你也是经厂的?看你这样子,应该是匠头吧。”
刘氏不冷不热地问道。
朱允炆哈哈笑道:“没错,我是匠头,黄九二是给我做匠活的。”
“哼。”
刘氏瞪了一眼朱允炆,便捣了下拐杖,一步一偏的走向房间。
朱允炆有些郁闷,看向黄九二。
黄九二只顾着擦汗了,低声解释道:“以前我被匠头打过,所以母亲……”
原来如此。
打了人家儿子,她能给好脸色吗?
朱允炆见吃着冰糖葫芦的小姑娘很是可爱,便俯身问道:“小姑娘,你叫什么名字?冰糖葫芦好不好吃?”
小姑娘看了看黄九二,见父亲点头,才对朱允炆说道:“好吃,我叫黄莺,会唱歌的黄莺。”
“哦,你会唱什么歌?”
朱允炆来了兴致。
黄莺脸上露出灿烂地笑容,便开始唱道:“山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
黄九二听闻,顿时慌张起来,这首《树旗谣》可是方国珍起义时写在旗帜上的民谣。
方国珍两面三刀,起义之后,一会投降元朝,一会造反,打打张士诚,勾结下陈友谅。表面讨好朱元璋,背地里都是阴损主意,后来实在是打不过朱亮祖、汤和、廖永忠等人,不得不投降朱元璋。
以前乱世说说这民谣没关系,可现在是太平年代,明代开国都三十年了,再唱这民谣,就明显不合适了。
若是被定一个教唆谋逆的罪名,那全家就完了。
黄九二刚想请罪,却不料朱允炆鼓掌道:“好啊,唱的不错。你知道什么意思吗?”
黄莺摇了摇头,道:“不太清楚,听娘亲说起过,是挨了三鞭子,就得打回去,不能再挨第四鞭子。”
“哈哈,黄九二啊,你夫人高才啊……”
朱允炆很是满意,不过话虽如此,这个黄九二,也没这个胆量还手啊。
黄九二不敢说什么,只能尴尬地笑着。
见花娘在切菜,对朱允炆行了个礼,走到厨房,对王氏说道:“别做饭了,去富贵楼买点酒菜回来。”
“你疯了?富贵楼?那地方的酒菜是我们能买得起的吗?”
花娘瞪着眼,直接拒绝。
“哎呀,我的花娘啊!你,你把刀给我放下,让你去买,自然有我的道理,你能不能听我一次,我这里还有这个月的薪钱,全都花了。”
黄九二连忙将薪钱袋交给花娘。
花娘收了起来,依旧不去,埋怨道:“想都别想,他打了你那么多鞭子,我们能留他吃饭,已是宽容,还想花我们那么多钱?你看看他,他来这里,带什么手信了?”
黄九二急得满头大汗。
“这韭菜长势不错,黄夫人,能否炒个韭菜鸡蛋?”
朱允炆走到厨房口,笑着问道。
“家里没……”
花娘心直口快。
“没,没问题。”
黄九二横插一句。
朱允炆拉着黄莺的手,说道:“走吧,我们去割韭菜。”
“好啊。”
黄莺笑着喊道。
黄九二咬牙切齿,对王氏说道:“你听好了,他可是……”
“黄兄,镰呢?”
朱允炆喊道。
黄九二连忙跑出厨房。
王氏哼了一声,自言自语道:“我听着呢,没出息,早知道他是匠头,便不带他来家里了。”
等张罗好三菜一汤,黄九二胆战心惊的请朱允炆上座,却被朱允炆瞪了一眼,以孝立国,懂不懂?
分坐之后,朱允炆并没介意简单的饭菜,而是看向黄二斤、黄二月,问道:“可上过学堂?”
黄二斤摇了摇头,道:“没有,尚在唐氏书坊做学徒。”
“唐氏书坊?这个我倒是知道。”
朱允炆微微点头,并没有询问工钱的事。
原因很简单,拜师学艺,是没工钱可拿的。
在这个时代,你想要学一门手艺,便需要找一个师傅,准备好拜师礼,请师傅吃顿饭,然后搬家,去师傅作坊或家里住吧。
往后三年,义务劳动。
手艺你学着,活你干好,包吃住。
若是你进步快,手艺好,师傅一高兴,给你买件新衣服。
若是愚钝又不好学,手艺差,一件衣服穿三年也没人管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