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大头吃惊地抬起头,看着朱允炆,嘴角有些干涩,摇了摇头,道:“皇上,小人有错在先,匠头惩罚在后,是理所当然之事……”
“你就那么怕他不成?”
朱允炆严肃起来。
梁大头挣扎了下,将一旁的鞭子捡了起来,看着跪在一旁的匠头,又将鞭子丢在地上,跪在朱允炆面前,喊道:“皇上,匠头无错。”
朱允炆叹了一口气,这个家伙说是软骨头吧,硬抗一鞭子连吭都没吭一声,说他是硬骨头吧,让他打个人都不敢。
“把鞭子给朕。”
朱允炆接过鞭子,点了点匠头的肩膀,道:“你可知错在哪里?”
匠头哆嗦了下,连忙道:“皇上,都是小民的错,我不该鞭打梁大头,我有罪……”
朱允炆甩开鞭子,直抽在地板之上,鞭声响彻房间,伴随着冰冷地声音:“错一字,毁一版,再来便是!何至于动用鞭子?你把他打伤了,他带伤雕版吗?这也就罢了,你倒是解释下,为什么是朕背黑锅?”
“啊?”
匠头疑惑着。
皇上背黑锅?
这从何说起。
“朕在外面听得真切,你责他拖累进度,便是对不起朕。所以,你是替朕,教训他吗?”
朱允炆厉声问道。
匠头颤抖起来。
这件事,往小了说,是对皇上的忠诚。
往大了说,是打着皇上的旗号鞭笞匠人。
朱允炆很清楚,历史上无数奸臣乱臣,都是如此办事的。
征用下你的房子,我是为皇上寻找住处。
征用下你的女儿,我是为皇上寻找乐子。
征用下你的脑袋,我是为皇上除掉不听话的人。
总而言之,一切都是为了皇上。
你若是不从,便是对不起皇上,是抗旨不尊,最后给你一次机会,三个选项,自己挑吧:
跪着活。
自己死。
全家死。
历史中,明代很多太监都是如此办事的,如刘瑾、钱宁、尚铭,嗯,还有九千岁魏忠贤。
当然,这也并非是少了一块肉太监们的专利,身体健全,脑子不健全,精神有问题的官员一大把,也经常会借皇上的名义,去弹压与盘削地方。
最典型的,便是巧立税目。
皇上说要征收……
好吧。
底层的人,痛苦的人,未必会将仇恨算在这些官员身上,多数都算在了皇上头上。
黑锅,到最后还是皇上背。
朱允炆知道匠人或许没有其他心思,单纯的只是希望早日雕版完工,但他的无意识,正是很多人的有意识。
这些人,从来就不能认真地就事论事。
不就是一块雕版,错了,重新来过,耽误了时间,改天多干一会,补回来不就是了?
至于什么都扯自己头上来?
“匠头去外面跪两个时辰,其他匠人,继续雕版,都起来吧。”
朱允炆吩咐道。
众人谢恩,纷纷去忙碌。
匠头一路小跑,到了巷口,跪了下来。
掌司走至一旁,将鞭子放在地上,狠狠地说道:“你呀,这次皇上饶了你,下次再这样,神仙也救不了你,好好反省。”
朱允炆看着梁大头坐在长条凳上,拿起了一块帖板,将帖板放好,两端以木契卡牢,左手拿起平头铲刀,放在字迹边缘,右手持小锤,轻轻敲打平头铲刀,铲出木屑,轻轻吹去,木屑便落至地上,粗凿出一字之后,便换了针刀,处理槽内毛边。
“雕版刀法,可有什么诀窍?”
朱允炆见梁大头手法娴熟,很快便成为了一个字的雕刻,便问道。
梁大头嘴角带着笑意,回道:“皇上,诀窍也没什么,倒是有师傅们传下来一些话。”
“哦?是秘传吗?若是秘传,朕便不打听了。”
朱允炆拿起一个平头铲刀,仔细端详着说道。
梁大头连连摇头,道:“不是秘传,只十六字,是为:悬刀陡立,入刀精准,落刀有力,收刀利落。这些字诀说来容易,但真想做到,没五年以上功底,难。”
朱允炆认真地点了点头。
这和“一看就会,一做就废”是一个道理。
雕版分为阴刻与阳刻。
字迹凹进去,则是阴刻。
字迹凸出来,则为阳刻。
阴刻简单,但从印刷美观、效果上来看,不如阳刻。
司礼监经厂便选用的是阳刻版。
雕版最忌打扰与分神,若是高规格的要求,一个字错了,那整个版就废了,需重新再刻。
若要求不高,则可以在错字一旁的缝隙里,补刻错字。
朱允炆看过匠人雕版,没有多加打扰,便去了刷印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