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呵呵,倭匪,倭匪!”
朱允炆咬牙切齿,厉声说着。
这种恨意,让朝臣大吃一惊。
解缙、徐辉祖等人也有些惊愕,皇上这情绪波动有些大啊,去年广州来报海匪的时候,也没见如此愤怒。
“各地是如何处理的?”
朱允炆强压怒火,问道。
徐辉祖连忙回道:“各地卫所已加强了防备,只不过倭匪分散……收效甚微。”
“防备?我大明百姓,怎可受倭匪欺辱!昭告各地卫所,一旦倭匪进犯,务必全部歼灭!戚斌不是想要出海杀倭吗?那就给他船只!告知沿海诸省,凡犯我大明子民之倭匪,遇之当悉数斩诀,无需受降,无需押解!”
朱允炆杀气凛凛地下达了命令。
朝堂之上,百官心惊肉跳。
这是朱允炆继位以来,首次下达如此满含杀气、毫不留情的冷酷命令。
徐辉祖等一干武勋心头一热,目光中满是兴奋。
天啊,武将们终于有活可以干了,呜呜,可闲死我们了!
也难怪,现在地方太平,边疆太平,除了西南麓川那边出了点问题之外,基本上没什么活。
虽然军队有新兵之策,但一天天备战训练也不是个办法,毕竟,训练能有多少军功?
当兵不就是为了保家卫国,建功立业!
现在倭匪虽然规模不大,毕竟也伤害着大明百姓,作为军人,如何能容忍?
干!
徐辉祖拱手道:“皇上,臣愿亲至江浙一带,平定倭乱!”
解缙揉了揉眉头,无语地看着徐辉祖。
先有大国公李景隆去广州打小海匪,后有大国公徐辉祖去江浙扫倭匪?你们是国公啊,能不能稳当点,立多少功劳,也没办法升了啊。
“臣认为,此事不宜动用国公,臣保举三人,可平海事!”
解缙出班,高声喊道。
“哦,解爱卿保举何人?”
朱允炆饶有兴趣地问道。
解缙自信地说道:“皇上,臣保举水师副总兵郑和为主将,燕王部属张玉、朱能为参将,必可平定海事。”
“张玉、朱能乃是北地旱将,如何能为水师参将?”
景清站出来反驳。
解缙反问道:“郑和作副总兵之前,也未曾见过大海,如今其手下水师堪称精锐,景大人焉知不可?”
景清厉声道:“他们乃是有罪之身!”
“何罪之有?!”
解缙问道。
景清张了张嘴,却无法说清楚。
朱棣是否有罪,罪在何处,都察院的人根本说不清楚,机密文书都是走的大明安全局渠道递送,并不会经过通政司。
他们也只能是揣测,或以朱棣装疯“欺君罔上”为罪名来弹劾。
可皇上对外公布的是,朱棣生病了。
所以欺君罔上的罪名,也是不成立的。
“就依解爱卿所言,命张玉、朱能为水师参军,随郑和清剿倭匪!此事定了,现在,我们来讨论争田之事!”
朱允炆直接拍板决定,转入了今日朝会最重要的议题。
若不解决田争,不遏制土地兼并,大明未来的国运,只能是“君王死社稷”的悲剧!
第七十五章 动态模型揭示土地兼并
土地兼并,由来已久。
自春秋战国至大明王朝,近一千六百年,土地兼并的问题从未消除过。
几乎所有王朝的兴衰与崩溃,都与土地兼并有关。
对于一个王朝的初期而言,土地兼并往往是最轻的,而到了后期,便愈演愈烈,最终走向崩溃。
朱允炆时期的土地兼并,虽已显现出来,但却算不得严重,这得益于明初的大环境。
元末战争,死了一大批地主,新的地主阶级还没完全恢复。经过十几年二十年,好不容易恢复点人气,冒出来一批地主,结果朱元璋几刀子下去,“百姓中产之家,大抵皆破”。
朱允炆是理解土地兼并的,中国人嘛,对土地有着别样的情怀。
没有土地,怎么吃饭?
解决不了吃饭问题,怎么成家?
再说了,百年之后,自己可是要落叶归根的,总不能住人家地里吧。
对于商人,有了钱之后第一个选择便是置办土地。
士农工商,商在最后,没有地位可言。
发财了,买一千亩田地,让那些穷哈哈的乡亲都看清楚,咱不止是商人,还有土地,别歧视我们。
然后回到家里,揉着落榜九次儿子的脑袋,嘱托道:“儿啊,晚饭多吃一碗,家里有的是田,管饱。别怕,今年考不上,再等三年,等你考上咱家就翻身了,以后咱就不是商人了,是士子之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