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内,就是用海上的财富建设大秦本土。
重外,就是想方设法开疆扩土将海外纳入统治,设立郡县。
重内,遗泽千年。
重外,怕就怕大秦日后掌控力下降,留下来的建设和文化反倒是白白便宜了外人。
最关键的是,掌控力的下降,从历史的规律上来看,其实是一种必然。
一统世界只是一个笑话,赵泗从来没有当真过。
做不到,最起码直到现代社会,也没有任何先例。
赵泗是真担心始皇帝乃至于大秦的文武百官按耐不住啊。
毕竟之前只是赵泗的一家之言,之所以出海也不是因为赵泗没有实物验证的说法。
最大的原因反而是阴阳家背后的推动,他们想要完善大九州说,而大秦也需要问罪徐福。
赵泗空口白牙说扶桑有产量巨大的金银矿,谁信了?
恐怕只有始皇帝是真信了。
然而,现在实物运回来了,赵泗,低估了文武百官的反应。
低估了当海外有值得掠夺的财富以后,大秦军功贵族抑制不住的掀起战争的决心。
“这才只是个开始,等到石见银山和金岛找到,恐怕三公九卿都不知道要吵成什么样子!”赵泗皱了皱眉。
可是,处于板块交界处的扶桑,地理活动频繁,才导致了矿藏丰富的假象,这,只是一个例外。
说句不好听的,也就是始皇帝能够压得住,但凡换个皇帝,恐怕现在大秦已经在开始动员了。
眼下的东郡因为刺杀事件闹的风风雨雨,徐福的首级送回来算是为这里的风波又添了一勺子油。
而此刻的咸阳,也并不是很平静……
“熟了吧!”
“熟了!”
始皇帝大巡天下驾撵出发的时候,恰逢小米成熟。
可是赵泗地里五谷都种了,除了五谷,还有水稻。
只不过成熟期并不一致。
眼下,继上一次丰收过后,又到了麻,大豆,黄米,水稻丰收的时候。
这不是简单的丰收,是要留种推广天下的。
实际上,麻,大豆,黄米,水稻的生长周期也不是完全一致,只不过上一次大巡天下之前已经祭拜过天地了。
而这四种谷物一个接一个熟,总不能一天接一天的就光祭拜天地不干正事了。
好在时间相差不大,天气又刚好风和日丽,算是将四种农作物勉强拖到了一块。
当然,小麦生长周期更久,回头还得库库磕头一次。
虽然东西是赵泗种出来的,但是还是得套上天命,对天命该有的尊重还是要有。
眼下,是右相王绾负责此次丰收大祭天地。
百官齐至,礼乐交响。
季成混在百官之列,有些格格不入。
毕竟,他之前只是一个小小的亭长。
而现在,却忽然之间,被拔升为议郎啊。
虽然官职不算很大,也没有具体职务,但是,那可是郎官啊!
未来外放以后,最起码能够主导一县事务啊!
当得知这一消息的时候,季成人都是傻的,不光季成傻了,季常也傻了,彻林里的乡老也懵了。
议郎啊!
郎官啊!王前亲近之职啊!
能够侍卫宫中的职位啊!
放在朝堂的衮衮诸公,议郎或许算不上起眼,可是放在乡里之间,季成一夜之间,就成了大人物。
乡老拜访不绝,不仅如此,就连本地县尉都来拜访了几次。
季成不知道这样天大的好事为什么会突然砸到自己头上。
直到,他以议郎的身份进入了大秦的朝堂。
他听到了自己的兄长赵泗!
这是一个不断被议论的人物,尽管赵泗和百官的交集不是很多,但是他的名声在朝堂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虽然,赵泗只是一个侍郎,但是所有人都清楚赵泗这个侍郎恐怖的含金量。
他太受始皇帝亲近了!
只要赵泗想,甚至他说的话,比三公九卿都管用。
更不用说,王翦的嫡孙和赵泗交好,大秦实权左相李斯和赵泗关系也不错。
赵泗朋友很少,但是个个都是顶尖人脉。
季成不是傻子。
他意识到,自己突然从亭长被拔升为议郎,恐怕也只有一个原因。
兄长!
赵泗!
不,季泗。
季成早就认出来出海归来的赵泗就是季泗。
只是兄长出海归来,万众瞩目,身居高位,和他已经有了天壤之别,季成心中不定,又害怕爷爷季常失望,又没有门路单独联系到赵泗,故而一直不知道如何相认。
在事情没有确定的情况下,季成也不敢贸然暴露赵泗的身份。
毕竟,这个时代最重乡党之情,季成担心自己贸然行事,兄长赵泗会背负上不孝无亲之名。
眼下,他忽然被拔升为议郎……
季成,再怎么说也是郎官,终于有了打听赵泗消息的渠道。
赵泗的事迹是比较透明的,百官之中知道的人还是很多的。
季成很快就知道了兄长没有归家的缘由。
出海的时候,遇上了海暴,伤了脑袋,丧失了记忆。
季成觉得,兄长之所以改名叫赵泗,恐怕也是因为忘了之前自己姓什么。
可是现在呢……
自己突然被拔升为议郎。
是因为想起来了么?
那么,为何兄长甚至一言不留,而又匆匆离去呢?
是因为……当年的事情么?
第二十六章 丰收太多的凡尔赛!
季成再次陷入了迷茫……
兄长季泗代替自己顶役,季成是近期才知道的。
作为受益者,他无权去责备任何一个人,但是他也切切实实的失去了一直保护着自己的兄长。
季成太想太想再叫一声大兄了。
可是……心有亏欠,他又该如何应对?他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他只是希望,兄长,还能记得自己这个弟弟。
还能记得,这个家!
季成消沉的心思,并不能影响在场文武百官的兴奋。
百官在右相王绾的带领下熟练的开始祭祀天地。
嗯……为什么这么熟练呢?
百官幸福之间带着一些麻木开始收割谷物,以前遇见这种祥瑞,仪式感必须拉满。
至于现在,百官们只想跳过繁琐的仪式直接看看产量。
不是不开心了,只是已经开心的有些麻木。
礼乐声起,文武百官再次库库磕头。
和之前相比,这次磕头明显没那么实诚了,百官也不在因为幸福而感慨哭泣。
士卒们在王绾发号施令之下,迈入田地进行收割。
热火朝天的耕田之内,百官林立,连带着季成都有些期待的看着田地。
哎嘿,这些东西,是兄长种出来的。
虽然还未相认,但是季成,也与有荣焉!
这就是自己的兄长啊!
等待许久,谷物终于收割完毕。
百官不复从前的耐心,迫不及待的询问亩产情况。
得到的结果在预料之内,依旧值得令人振奋。
黄米,亩产四石六斗!
水稻,亩产六石四斗。
大豆,亩产四石七斗。
麻也丰收了,只不过这玩意产量提高好像不是很大。
总的来说,除了用来纺织的麻以外,黄米,水稻,大豆,产量都普遍翻了一倍还多。
当然,现在计算的是未脱壳的产量,脱壳以后,应该会有一定的产量浮动,不过这个时代的黔首也没那个资格吃精饭,不脱壳计算产量也算不上错。
“丰收!大丰收!”
文武百官再次对着山川河泽酷酷磕头。
赵泗走了,不然现在也得老实跪在这磕头如捣蒜。
“说来也怪……闻听产量,分明已经翻了一倍,我竟然并没有觉得有多特殊。”一个官员笑着开口道。
“是嘞是嘞,之前有红薯土豆玉米亩产几千斤的仙粮,前面稷又已经丰收过,这一年下来,倒是没少祭拜天地,后面还有小麦,那个时候张御史恐怕只会觉得仪礼繁琐……” ', ' ')